《人生如花》之《山里的婚礼》
1975年元旦过后,学校放了寒假。对了,就是在放假前,段老师给我起了新名字,叫杨晓红。实际上,我不太喜欢这个名字,还是叫杨三妮显的顺口。
到这时,我才知道,父亲原来是栾川县水利局的干部,为了故乡的致富,积极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,毅然带着母亲和两个哥哥回到山村,担任大队书记,这是我出生前两年的事情。
父亲带乡亲们修了水电站后,开始着手进行乡村建设,就是把原来住在山顶上的几十户人家,搬到地势较缓的水库旁边,统一盖了新房,家家通上了电。
电是个稀罕事,三川公社所在三川街还未通上电,蛮谷寨通上了电,人们很好奇,几十里外的山民都跑来看稀奇。父亲专门派人领他们看发电站,看村办企业。
其实,父亲是有目的的,蛮谷大队很多老光棍,三十好几,甚至五十好几,娶不上媳妇的有几十个。父亲承诺,要让他们都娶上媳妇。
就这样,一群姑娘看到蛮谷的新貌,愿意嫁到这里。还有一群寡妇,也与一群五十几岁的老光棍看对了眼。父亲专门当媒人,由大队准备了统一的彩礼,到女方家挨门提亲。父亲已经是山里的名人,看到杨书记前来提亲,女方家都感到很有面子,这大媒一说就成了。
腊月二十三,是小年,小学不远处有一座古庙,叫花神庙,每年中秋节、小年节,都有庙会。今年,在花神庙院内、舞楼之前,为已订亲的二十六对新人举行集体婚礼。
婚礼作了精心准备,提前派人到山外去,用两大马车玉米,换了一大马车小麦,用电磨磨成面,蒸成白面馒头。大队宰了一头肥牛,又猎获了几头野猪,用庙上的头号大锅炖上。
婚礼开始,父亲主持,新人们都举毛主席语录,向台上的毛主席像行礼宣誓。年龄***大的新郎是李二爷,他快六十了,娶了三川街三十多岁的吴寡妇,吴氏还带来了六岁的儿子,李二爷很高兴,代表新郎们发言时激动地说:"翻身不忘毛主席,幸福不忘***党!"
婚宴开始了,我们都等着这一刻!参加婚礼的人,所有赶庙会的人,无论大人小孩,每人一大碗肉,两个馒头,玉米面饼子随便吃。
这是我生平***次吃白面馒头,两个馒头舍不得吃完,留下一个,准备晚上吃。岂料,晚上仍有宴会,和上午的一样。又请来了县上的剧团,演出了豫剧样板戏《红灯记》《沙家浜》。一直闹到通霄。
《人生如花》之《山里的春节》
元旦前,父亲被评为地区"农业学大寨"先进典型,奖了一辆飞鸽牌自行车,这是村里的***辆自行车。腊月二十四,父亲骑车到三川街,给县革委会主任打电话,请求为了老百姓过好春节,再宰杀一头牛。革委会主任说:"老杨,你这事让我很为难,地区三令五申,不允许杀大牲畜,昨天你们大队举行集体婚礼,经地区革委会特批,杀了一条牛。现在,再杀一条,根本不行。这样吧,你到县里来一下,给你们大队民兵连配两枝半自动步枪,两百发子弹,组织捕猎,改善社员的生活。"
父亲很高兴,骑了一天车,到了县里。第二天晚上,带回两枝新枪和子弹。
腊月二十六,天降大雪,父亲带民兵排二十个人进了大山。
家家已经在准备过年的年货,今年各家都分了白面,按人头分的,大人十八两,小孩九两,是十六两称。这都是用玉米到山外去换的。我没去过山外,只是到十几里外的三川街去过一次,花了一毛钱,在国营三川食堂喝了一碗豆腐汤。
父亲进山了,两个哥哥从三川初中放假回来了,他们两个住校,每周才能回来一次。小弟弟已两岁,我领着他玩。哥哥们帮助母亲准备年货。
大队里已分下过年的一些东西,如每家分了一块豆腐,几斤木耳,发了布票。三川公社的供销社送货下乡,母亲扯了一些布,给爷爷奶奶做了一身新衣服,给我们兄弟姊妹们每人做了一双鞋。我的棉袄破了,母亲找了一块花布补上,补丁被精心拼成了牡丹花,很好看。
我们天天盼着父亲回来,父亲回来,我们就有肉吃了。到腊月二十九,父亲才回来,他们这一次打了很多猎物,仅野猪就打了四十多头。这些猎物都按人头分给了社员们,家家户户开始炖肉,剁馅。
过年时,有两项东西少不了,一个是酸菜,一个是玉米凉粉。玉米凉粉是玉米粉做的,很好吃。
除夕到了,家家都包饺子,燃鞭炮。但***热闹的是大年初一上午,这里有一个风俗,叫"会食",在花神庙摆上很多桌子,家家把做成的菜都摆出来,大家一起吃。
山里人很少喝酒,但过年是必须喝的。这里的酒是用野山果酿造的,度数却很高。
"会食"是由我爷爷主持的,我家祖上世代行医,爷爷也是中医。以前在县中医院工作,退休后负责大队的药材炮制工作,所以请他看病的人很多。
我对花神庙很好奇,它是什么来历呢?我一直想问爷爷。不过,今天看到这么多好吃的,早把这个念头给忘了。
《人生如花》之《天降惊雷》
1975年的暑假放的有点晚,放假时已8月初了。假期开始的***天夜里,是后半夜,忽然天上响起了惊雷,雷声从东南来,传到西北。雷声很响,很吓人,山村中的鸡、狗、羊、牛都吓的惊叫,这是大暴雨要来的征兆。
父亲马上起了床,拿着手电筒到水电站去了。到天明我起床时,父亲还没回来。母亲做好了早饭,是玉米面饼子,锅中还炖了野菜,她让我去喊父亲吃饭。
奇怪的是,响了半夜雷,却没下雨,天空是说不出的奇怪颜色。走到水库边,见父亲身边站了一群大队和小队的干部,他们在指指点点。原来,水库正在放水,一湖清水快放完了,水中的鱼在跳跃。
父亲顾不上吃饭,组织一批青壮劳力,等水快放完时下水捞鱼。这个水库修成后,里面撒了不少鱼苗,但由于缺乏捕鱼技术,一直沒有捕捞,鱼在水中自由生长,繁殖,既多且大。
鱼很快捞上来,只捞一斤以上的,有些鱼已有十斤重,它们被堆在岸上,像一座小山。这些鱼按人头分下去,每人三十多斤,我们家竟分了近三百斤。刚分完鱼,天降暴雨,这雨一下就是三天三夜,水库重新蓄满了水。
鱼太多,吃不完,家家都发了愁,***好的办法是腌起来。母亲把腌黄菜的大缸涮干净,腌了满满一大缸鱼。
所谓黄菜,指秋天把白菜、萝卜用盐巴腌起来,到春天吃时,颜色是黄的,村民称它为黄菜。野菜太嫩,是不能做黄菜的,要么吃新鲜的,要么晒干。现在腌黄菜的季节还未到,大缸还空着。母亲说:"腌鱼占了大缸,赶明儿再去买个大缸。"
几天后,父亲到公社开会,回来后心情很沉重,母亲问他咋了,他说:"会上说,驻马店遭了大灾哩,水库垮了几个,冲走不少村庄,死了很多人。公社动员各大队,捐粮捐物,帮助他们度过大灾。"
母亲说:"这几年,搞大寨田,土地扩了不少,也只能保证咱大队社员们不饿肚子,没有余粮哩!"
"这我知道。我找大伙合计合计。"父亲说完出去了。
***后是我们蛮谷大队捐了六头牛,父亲带人亲自赶着去了县里,从这里装车,运往灾区。
不久才知道,受灾的不仅是驻马店,从西华到永城,整个豫东平原都受了水灾,秋粮颗粒无收。到冬天来临时,水还未消退,豫东各学校都放了假,学生们跟随大人到豫西逃荒要饭。
有几个小学生由一个老师领着,来到我们村,挨家挨户要饭,母亲一问,是太康县的。母亲抹起眼泪,把他们请进屋中,炖了一条腌鱼,做一锅玉米面饼子让他们吃,临走又把剩余的饼子把他们带上。
为了帮豫东平原度过饥荒,公社再一次号召各大队捐粮捐物,这一次我们大队把全部的柿饼都捐了。山上有很多柿子树,有些很大,秋天时把柿子打下来,晒干,就是柿饼。每年收获的柿饼都很多,每户都能分个上百斤。这年冬天,我连一块柿饼都没吃上。但想到逃那么远 要饭的同龄人,我心里很难受,庆幸自己有饭吃,沒挨过饿。
但天天吃玉米面馍,吃土豆,喝玉米糁汤,实在也不是很好受。于是,老盼着过年,能吃上一顿白面肉馅饺子。我常常想,到那一天,能够天天吃白面,天天能吃肉,是多么幸福的事啊!
《人生如花》之《段先生》
小学终于毕业了,我到距家十几里山路的三川街初中去读书,开始住校,这是1979年的秋天。算起来,由于学制的改革,我竟然读了六年半小学。
我小学的老师段先生,在去年平反昭雪,调到三川街初中当校长,同时也教我们作文。到这时,我才了解段先生的经历。
段先生名收段文贤,***时期的辅仁大学毕业,在北京一家中学教书,娶了妻子,生有一子。1958年被打成右派,原因是 他是逃到台湾的钱思亮的得意门生。他被开除公职,遣送原籍,妻子和他离了婚,与孩子一起留在了北京。
段先生回到蛮谷寨后,小学堂缺老师,他成了民办教师。社员们并没有因为他是右派,就疏远他,而非常尊重他,称他为段先生。段先生无论冬夏,都是一袭长衫,戴一幅老式近视镜,头发梳的一尘不染,很有风度。
段先生和我爷爷是挚友,爷爷是名医,喜欢坐在一把老式太师椅上,端着一把紫砂壶,慢慢地品茶。无论谁来拜访或求医,他从来是不站起迎客送客的。唯有段先生前来,爷爷马上起身相迎,吩咐我的父母准备酒菜。他们品着小酒,会坐很久,我坐在旁边为他们筛酒。
所谓筛酒,是将酒壶放在一个小炉上,进行加热。这种山里人酿的老酒,不加热不好喝。筛酒时,老酒发出一种独特的香味,很好闻。
段先生平反那一天,他很高兴,与爷爷喝了很多酒。原本他可以回到北京的,但他说在山里住久了,已住不惯城市,就不肯回去。真实的原因是,他与三川街的女干部相好,她等了他很多年,他要给她有个交待。于是,他成了三川街的初中校长,与那位女干部结了婚,女干部姓黄,我叫他黄姨,是我家的远亲。
大哥考上大学,到广州读书去了。父亲对正在县城读高中的二哥和我说:"你们两个,都学学你大哥,一定要考上大学,不要给我们老杨家丢脸。"
段先生对我一直关爱有加,初中开学的***天,父亲带着我的被褥来送我,见到段先生,段先生说:"杨书记,你自管放心,你家三妮是又一个大学苗子。"
《人生如花》之《段先生谈牡丹》
作文很重要,于是三川街初中把作文课与语文课分开,由校长段先生专门给三个年级的学生讲授作文。
***次作文课,段先生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大字"牡丹"。段先生说:"今天的作文课是《牡丹》,三川号称牡丹之乡,满山遍野都是白牡丹,对它大家都熟悉。今天,我讲一下牡丹的基本知识,大家以此为题,写一篇作文。"
段先生说,上古之时,牡丹与芍药不分。西晋太傅崔豹写的《古今注》中说:“芍药有二种,有草芍药、木芍药。”南宋史学家郑樵《通志》载:“牡丹初无名,因其花可爱,如芍药,宿根如木,故得木芍药之名。”
东汉时,京都洛阳的一个老郎中决定编一部医书,写到芍药时,他发现这两种芍药都可入药,其功效却有很大区别,既然草芍药已经占了芍药的名字,就需要为木芍药取一个固定的名字。于是,老郎中就到民间打听这种植物究竟有没有名字,这一调查才发现,不仅有,而且还不少,有鹿韭、鼠姑等。
老先生想,此花多生于丘陵山谷,而《礼记》说“丘陵为牡”,而它又是一种名贵药材,可称仙药,“仙药为丹”,不妨取名“牡丹”。于是在洛阳街头的药铺里,他庄重地把以下一段话写在书中:“牡丹,一名鹿韭,一名鼠姑。味辛寒,生山谷。”书写成了,他托名医神农所作,定名《神农本草经》,目的是想让此书借名人流传开来,能够为济世救人积一份功德。
多么好的洛阳老郎中啊!可惜,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,他自造的“牡丹”之名,却传了下来。
段先生说,当然牡丹的故事,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。你们的作文,就可以讲一个与牡丹有关的故事。这篇作文,不要急着写,星期天回家问一下你们的父母、长辈,听听他们讲讲牡丹的故事。下周一再把作业交上来。
《人生如花》之《爷爷讲故事》
周日,我从学校回到蛮谷寨,见到爷爷后,缠着爷爷,让他讲牡丹的故事。
爷爷依旧坐在那把老式太师椅里,呷了一口茶说:"好吧!过几天是中秋节,用蛮谷寨老话说,是八月十五,我们就从八月十五讲起吧。"
爷爷说,人们常说,中秋佳节,花好月圆。“花好月圆”中的“花”指的是什么?有人认为是菊花,但中秋时节,菊花未绽;有人认为是桂花,但桂花生长于南方,北方种植并不普遍。因此,这里的“花”,不是桂花,也不是菊花,而是牡丹。
爷爷说,虽然古书上有秋牡丹的记载,但在自然条件下,牡丹是一种春花,在秋天开花只是偶然现象。既然如此,中秋佳节,怎赏牡丹“花好”?实际上,这里的牡丹是指牡丹茶。
茶分两种,一种是南茶,即平常我们说的龙井、毛尖等木本茶;另一种是北茶,即花草茶。北宋陈敬的《陈氏香谱》等文献把花草茶主要分为五种,即兰香、荷香、菊香、梅香、天香。其中,天香指牡丹,唐人李正封诗曰:“国色朝酣酒,天香夜染衣。”宋人张孝祥词曰:“洛下根株,江南栽种。天香国色千金重。”汪莘词曰:“无数天香国色,枝枝带、洛浦嵩山。”
茶的起源甚早,唐代陆羽的《茶经》提出茶的发明人是炎帝;古代医学认为,茶与汤药同源,其发明人是伊尹。但炎帝、伊尹都活动于中原地区,他们发明的茶是花草茶。在西晋之前,南茶并未大规模进入北方,当时北方主要饮用花草茶。
爷爷说,牡丹是古代中原常见的野生花卉,用其入茶入药历史悠久,但中秋节品尝牡丹花茶的风俗起源于隋炀帝时期。《隋书·炀帝纪》等文献记载,大业二年(公元606年)中秋节,隋炀帝在西苑大会群臣,封杨侗等三个皇孙为王。陆浑县(今嵩县、栾川)令献牡丹茶,波斯商人献玻璃盏,将牡丹花茶放入玻璃盏中,冲入沸水后,牡丹花绽放,有白色花瓣和黄色花蕊,如鲜花盛开,又有浓郁的芳香,众人称奇。炀帝细问,方知此茶为陆浑名医杨上善所制,立即下诏封杨上善为御医。
爷爷指着花神庙方向说,这花神庙供奉的就是杨上善,他是我们的祖先,也是花神。杨上善系统总结了牡丹花茶的制法,创制了牡丹全花茶。仅用牡丹花瓣入茶,并无多大疗效,因为其主要营养成分在花蕊中。牡丹全花茶的制作工艺,后来记载于《陈氏香谱》中,工艺非常复杂。
杨上善曾治愈过幼年武则天的顽疾,武则天把牡丹全花茶作为自己终生的保健饮品。显庆二年(公元657年)正月,高宗与武则天迁都洛阳,任命杨上善为太医令、通直郎等职务。杨上善的七大***秦鸣鹤、苏敬、孙思邈、孟诜、张文仲、李虔纵、韦慈藏都成为御医。由他们编写的《新修本草》中,有“用牡丹畅通心肝肾三经、调理人体气血、活络人体经脉而洗清除浊、藏精抑邪、自安五脏、延年益寿”的科学论证和判定。
爷爷***后说,武则天一生不饮用南茶,只饮用牡丹花茶,她说南茶“释滞消壅,一日之利暂佳;瘠气侵精,终身之害斯大”。
《唐后行从图》出自唐朝宫廷画家张萱之笔,描写武则天在中秋节出行的场面。武则天高傲的形象跃然纸上,在前呼后拥的出行场面里,更显雍容富贵的气派,大臣在前面,执伞的官员在左右,要职官员在左右或居后,还有一个手捧茶托的侍女跟从在后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女皇中秋品花茶的场景。
听了爷爷的话,我写了一篇作文,从花神庙写起,写了杨上善与牡丹的故事,被段先生做为范文在班里阅读。
《人生如花》之《小城栾川》
栾川县城并不大,却很美。它处于伏牛山腹地,其南侧就是伏牛山的主峰老君山。
伏牛山、老君山,都与上古大贤老子密切相关。道教说,宇宙之始,是一片混沌,元始天尊开天劈地,清者上浮为天,下浊者为地。大地上出现山川湖海,长出鲜花绿草。他骑的牛,贪慕大地上的一块芳洲,于是下凡来到这里,化成了八百里的伏牛山。
伏牛山形如一条牛,卧在流水古木间,它的头在栾川西南部,叫牛头山;它的心,在嵩县,叫牛心山;它的尾,在登封,叫牛尾山。
周朝时,元始天尊转世为老子,老子是周朝的史官,很有学问。年轻的孔子,从鲁国不远千里来到周朝的都城洛阳,问礼于老子。孔子叹道:"鸟,吾知其能飞;兽,吾知其能走。至于龙,则隐于天地之间,腾飞于九霄之外。老子者,其犹龙乎!老聃,真吾师也!"
老子见周王室之将乱,骑青牛出函谷,关令尹喜见紫气东来,迎老子于函关,老子在这里写下《道德经》五千言。这篇字字珠玑的妙文,提出:"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"把《易经》哲学的精髓,归结到这样简单明了的几句话。
老子出函谷,折向南行,入武关,过卢氏,至伏牛山,隐修于其主峰,在这里***,其主峰遂被称为老君山。他的那条青牛,则化成神牛,在伏牛山游荡,很多人自称亲眼见过它。
老君山顶有铁瓦观,屋顶覆盖铁瓦,是明朝的,高二时,曾与一群同学爬上山顶去看铁瓦观。早晨开始爬山,到中午才爬到山顶,累的不轻。
伊河发源于栾川西部的闷顿岭,从墁子头到老君山的这段河道称作鸾河,鸾河流经的这个小山村,就叫鸾川。鸾川,传说为鸾鸟的故乡,这鸾鸟是凤凰的姐姐,也是一种神鸟。小山村以它来命名,太会起名了。
女真人来了,占领了鸾川,在这里设个县,叫鸾川县。嫌鸾字太难写,因为这个字的正体字笔画很多,就简化为栾川县。这一简化,就没嘛意思了。所以,没文化很可怕。
岳飞北伐,以牛皋为先锋,这牛皋是鲁山人,他很熟悉这里的地形,他攻占鲁山、栾川,与女真人的将军金兀术,血战于牛头山,然后光复了宜阳、洛宁、卢氏。
但是,昏君奸臣当道,北伐的成果化为乌有。牛皋撤军时,栾川民众追随南迁,这个小山村从此荒废。
明朝时,山西移民入栾川村,在此设了栾川镇,属卢氏县,但一直到***时期,小镇人口都很少,远远比不上三川镇的繁华。1949年后,这里成为栾川县城,但城很小,到我在这上学时,小城仍很冷清。
小城离家很远,高中三年中,只有放假,才回一次家。这里学习条件很苦,但走出大山的心在支撑着我,我读书,我背书,我吃书!
我相信,我一定能走出大山,去看看外面的世界,看看火车是什么样子,看看洛阳是什么样子,听说那里的牡丹开的炫,真的比三川的还炫吗?
《人生如花》之《小城栾川》
三年的高中生涯结束了,我参加高考,分数是512分,是洛阳市(洛阳地区已撤销,栾川划归洛阳市)文科***名,比河南省文科状元差三分。我被很远的一所大学录取。
开学前三天,我带着行李,从栾川坐上开往洛阳的票车,独自踏上出山之路。所谓票车,指的是乡间公共汽车。
这是一段漫长的山间公路,路是在伊河山谷修的,一边是湍急的河水,一边是悬崖峭壁。票车很破旧,路极难走,走走停停。从早晨出发,到了傍晚,才到达洛阳西关汽车站。
在家时,已打听清楚,汽车站旁有一个西关旅社,附近有火车票预售点。于是,我住进西关旅社,这是一个破旧的二层楼,房间极小,床很短。
很累,掏出母亲给我烙的一块玉米面煎饼,就着开水吃了,把风扇开到***大档,躺在床上睡了。醒来已是次日八点,起床后,我下楼,见餐厅就在一楼北侧,卖的是驴肉汤,三毛钱一碗,还带饼。我买了一碗,喝了一口,真香!
实际上,一个人对一个城市的终生热爱,是从***印象开始的,这个印象,可能是一个人,一处风景,或者是一碗汤。我对洛阳的喜爱,就是从这碗汤开始的。
洛阳人喝汤,不用勺子,这很奇怪。更奇怪地是,明明有桌凳,很多人并不坐,而是站着或蹲着喝。
这些来不及多想了,需要马上买火车票,听说火车票很紧张。感谢上天,我顺利买到票,有座位,七车厢十五号硬座,半价。开车时间是,晚上23点15分。
现在,我要逛逛洛阳,更主要的是学习。因为城市公交是分几路几路的,分方向和站点,这一点已听父亲讲过,但沒有坐过,首先要学会怎么做。
我走到5路车站牌,仔细研究牌上的说明,发现这辆车的终点站是火车站。等车来了,我上了车,买了一张票,5分钱。中间经过***路、百货楼、金谷园路等站点,到达火车站。
洛阳火车站广场很大,我先熟悉一下这里的情况,弄清哪里是进站口,怎样进站。
然后,我又坐5路公交车,回到西关。我很高兴,我知道怎么坐城市公交了。洛阳的城市公交有两种,有一种是电车。
我乘101电车,在王城公园下车,去逛逛了王城公园。接着,又去了百货楼、新华书店,又到新华书店对面的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。总之,初来城市,一切都很新鲜。
当晚,告别洛阳,我踏上远方的行程。屈指算来,我从一个山里妮,走到城市,用了17年3个月零7天。
《人生如花》之《小城栾川》
临出门时,母亲把她出嫁时的老式皮箱送给了我,这个箱子较大,里面又填的很满,因此上火车时,我提着有些吃力。
后面的一个男孩见状,马上说:"妹子,来,我帮你。"不由分说,替我提着上了车,放到行李架上。
我道谢后,找到座位坐下,发现他是邻座。这个男孩穿着白衬衣、黑裤子、黑尖头皮鞋,留着帅气的长发,皮肤白晰,一看就是城市的孩子。我笑着说:"你才多大个屁孩,个子比我还矮,称我妹子。"
"什么屁孩?我是大学生,你这个丫头片子!"他笑着说。
一问才知,这个16岁的洛阳男孩,也是今年的大学新生。他是老城的,名叫姬春俜,读的是中央美院。他从郑州转车,到北京。我有些好奇,就问他:"你多大学画,跟谁学的,会画啥?"
春俜显然有些生气,"怎么,你不相信?我啥都会画,特别善画牡丹,"说着,从身上拿出一张纸,展开,"你瞧,我画的一朵牡丹。"
因为母亲爱画画,我从小也学过绘画,因此对国画有些兴趣,但看到这幅小写意一朵牡丹,感到很稚嫩。
春俜看我不说话,就说:"你要不嫌弃,就留作纪念吧!"他又打量我一下说:"我猜你是山里来的,对,应该是栾川县,是到广州去读大学。"
我有些吃惊:"你怎么知道?"
春俜说:"这很简单,你穿的上衣是栾川女孩常穿的家织布花格子衣服,你扎着山里故娘才有的长辫子,不是栾川山里的,难道是我们老城的?"
春俜接着说:"这趟车直达广州,你提着大箱子,转车不方便,一定不会中途转车,必是直达广州。至于,你到广州上大学,那更简单!你脸上露着骄傲,走路轻飘,有点象范进中举的样子!范进中举,你知道吗?"
"你个小屁孩,你才是范进,你才是疯子!"我推他一把道。
从洛阳到郑州,火车需走两个小时,车上人很多,也很闷,但遇到这样一个有趣的旅伴,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。
我们互留了地址,春俜说:"妹子,有空到北京玩儿,哥陪你!"
"呸,你个小屁孩,记住,我比你大两岁,是你老姐!老姐比母知道吗?"
"好好,简直和我老妈一样,厉害!"春俜边起身,边说。郑州站到了,他要下车了。
目送着春俜下车,消失在人群中,我有些失落!
《人生如花》之《武昌鱼》
列车到武汉时,已是早晨,这是个大站,停车二十分钟。站台上有不少服务员推着绿皮小餐车,叫卖早餐,是红烧武昌鱼加米饭。
武昌鱼闻名于天下,是因为毛主席"才饮长沙水,又食武昌鱼"的***咏吟。很多乘客到站台去买,我也买了一份,每份五分钱。
古人说:"治大国如烹小鲜。"主席当年在食武昌鱼时,肯定在想着治国安邦的大计,正如他词中说的"截断巫山云雨,高峡出平湖"。
治国非儿戏,一人兴邦,一言丧邦。正如做鱼,火候、调料、刀功,看似小技,实则有大智慧。善做鱼者,食之三日留香;蠢庖愚厨,则可使鲜鱼成枯木白腊。
乾隆皇帝曾拜谒缑山之巅的升仙太子庙,并题诗说:"忙于治国,无遐学道。芊芊麦色,就是我的阆苑。万民欢娱,就是我的心里。"
万民可分士农工商,实现万民欢娱,就要做到大道之行,天下为公,公平公正。因为天下者,非一人一族一团体之天下也,乃亿兆庶民之天下也。
科举制是***公平的选士制度,学而优则士,天下士子同一张考卷,不分贵贱种族,一个分数线,能者可以"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",庸者虽为天室贵胄,也无法题名金榜。难道天下还有比之公平的选官制度吗?
因为有了科举制,才有了隋唐北宋的鼎盛,南宋偏安江南而扬威于万里海疆,明朝昏君辈出而绵长,清朝国土失三分之二而不亡。但是康有为、梁启超等白面书生,日日非议科举之弊,妄言变法而图强。
易经说,穷则思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因此,变法革新,任何时候都有必要。问题是,哪些变,哪些要守,如何变,变几成,都需反复论证。否则,轻言变法,乃是妖言惑众、亡国灭种之论。
晚清之时,废除科举之论的主要论者,提出科举考八股、学四书五经,皆与世界不合之无用之学,应办新式学堂以代科举。
问题是,科举科本旨并没错,开办新式学堂,与科举并不矛盾。只不过考试内容更新而已,你说八股无用,那么什么有用就考什么,考什么天下人学什么。比如,隋唐科举,就有算学、律学等等。
近代西方,正是参考中国科举制,建立全国统一的文官考试录取制度。
但是,慈禧太后终于没有顶住变法派的压力,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,这是其晚年***大败笔。
清朝的统治基础是满族和汉族读书人,废科举,使选官制度无序化,堵死知识分子进身之级,失去成千上万乡绅的支持,他们盼着清朝灭亡,纷纷投向***党。六年后,清朝灭亡。
版权所有: 众芳牡丹产业集团,一朵牡丹全花茶,洛阳牡丹花茶,洛阳特色礼,商务礼品,牡丹茶批发,女教授,杨晓红,科技苑
备案号:豫ICP备18034364号 技术支持:洛阳青峰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